中芯国际有雷区:突围高端技术却无法服务华为,管理乱人才流失多

来源:AI财经社

文 | AI财经社 唐煜

编辑 | 赵艳秋

7月17日上市以来,中芯国际在A股上演戏剧性一幕,首日高开245.96%,总市值破6000亿元,随后股价在两日内从最高95元跌至78元。7月20日,紧随其后的“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登录科创板首日开盘暴涨358%,中芯国际则一度下跌7%。有网友担心,这两只芯片股会不会成为科技圈的中石油和中石化。

创办20年来,中芯国际始终解不开企业利益和产业利益两股纠缠在一起的结。如今在“无芯之痛”的大背景下,资本疯狂涌入,国家政策倾斜,但也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巨浪,推着中芯国际只能不顾企业利润和正常运营节奏狂奔向前。

上市之前,中芯国际本来准备募资200亿元,没想到在美国全面封杀华为的催化下,二级市场的热情超出想象,募资最终高达532亿元。这是继2010年农业银行IPO后,近10年间A股最大的IPO。

但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募集到资金的中芯国际却陷入两难境地:向上突破先进工艺,因为不能为华为代工,而没有足够订单,面临亏损;向下做次先进工艺,因为技术水平不够成熟、价格高,在竞争中也不占优。

上市仅是第一步,未来这艘船将驶向何方?没人知道答案。

左右为难的中芯国际

根据中芯国际招股说明书,募集到的这笔钱中40%将用于主攻14nm及以下的先进工艺,以向行业龙头台积电靠拢。目前,台积电主力工艺为7nm,并于今年上半年实现5nm量产。

但是,芯片工艺越先进,客户池子就越小。在国内,14nm及以下芯片的主要客户就是华为海思。有业内人士对AI财经社估算,2019年,台积电营收350亿美元,华为海思占其营收的14%,即49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为7nm订单。

但根据今年5月美国商务部对华为升级的不合理禁令,使用美国半导体设备为华为提供服务的企业,必须向美国政府申请许可证。中芯国际也受到钳制。在招股书经营风险一栏,中芯国际声明,“在获得美国商务部行政许可之前,可能无法为若干用户的产品进行生产制造。”

不能给华为代工,中芯国际投入巨资开发的先进工艺又能为谁?

除华为之外,国内还有矿机芯片客户、CPU客户需要此类高端工艺。但这类订单中大头已花落台积电。

“难就难在客户不太愿意换产线。”芯片行业资深人士赵梓对AI财经社举例,如果把产线从台积电转移到中芯国际,从芯片设计到版图制造,一切都得重来,还得另开一套光掩膜。而先进工艺的光掩膜价格不菲,动辄百万美元。这么核算下来,如果产量不大,客户根本不值得换产线。

图/视觉中国

而且,中芯国际去年才量产14nm,还要等待近期产品良率的测试结果证明芯片的可靠性。“去年有几家客户本来打算在中芯国际投产,观察一段时间后就转到其他代工厂,大家都不想做前几只小白鼠。”另一位资深人士王鹤对AI财经社透露,据他了解,现在至少有10家公司处于观望之中。

订单量不够、巨额投资和设备折旧导致,“现在中芯做14nm芯片是做一片亏一片,当下要想办法去低价吸引一批客户进来。”赵梓分析。

为了拉到14nm芯片订单,中芯国际近期挖来全球第二大代工企业Global Foundry的销售主管,为的是找到一些国际客户,但这些高端客户都需要花时间培养。

那么,如果调头做成熟工艺又如何?

在14nm推出之前,芯片代工的重要工艺节点是28nm,它被视为半导体行业先进工艺和传统工艺的分水岭。目前全球28nm订单主要被6家企业如台积电、联电、Global Foundry、中芯国际瓜分。

不做先进工艺,先把28nm这样的工艺做好,中芯国际照样能赚钱。但赵梓透露,中芯国际28nm做得水平不如联电和Global Foundry。

招股说明书也反映了中芯国际在28nm工艺上竞争力不够的状况,其28nm的产品近3年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8.12%、6.19%及4.03%,呈持续下降态势。不仅如此,2018年,华虹集团旗下华力微也宣布量产28nm芯片,加入到竞争行列。

中芯国际正陷入一个左右两难的尴尬境地。而这一切的根源则是,作为国内芯片代工的领头羊,中芯国际成立20年来,发展战略不得不在产业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摇摆。比如在2005年,中芯国际在8英寸生产线还没完全消化的情况下,仓促建起12英寸厂,当时创始人张汝京就说,“大家都知道公司这样做,马上会从赚钱变成不赚钱,但是为了产业使命我答应了。”

整理/唐煜 制图/张哲

被内斗浪费8年

中芯国际的先进工艺之路,曾在28nm一环卡了8年,2015年才成功量产,最近两年才在14nm工艺上开始突破。一位前中芯国际人士有点恨铁不成钢地说:“我是眼睁睁看着这8年被浪费。”

中芯国际因何浪费时间?又因何被其他企业拉开差距?

在中芯国际成立之初,为突破国际技术封锁,吸纳了各路背景资本,但这也造成股东利益复杂且难以平衡。

2009年,中芯国际刚结束和台积电长达9年的法律诉讼,创始人张汝京离职,当初力邀张汝京来沪建厂的上海经委副主任江上舟出任中芯国际董事长。当时,也只剩下江上舟能平衡中芯国际复杂的股东关系。

图左/张汝京

江上舟在40天内快速组建了一个新领导班子,找来台湾人王宁国接任中芯国际执行董事及CEO,海归杨士宁出任COO。没想到,这又拉开了一场内斗的序幕。

根据媒体报道,当时作为大股东的大唐电信,逐渐落后于华为和中兴,看上了中芯国际的资产,想以此增强自己在“央企整合”大潮中的话语权,因而表现出对中芯国际强烈的控制欲,有意在董事会中扶持一位代言人,大陆背景的杨士宁就成为最合适的对象。

但江上舟并不希望把中芯国际改造成一个国有色彩浓厚的企业,多次强调中芯国际要坚持两个“I”发展:Independent(独立)、International(国际化)。

没想到,就在2011年中芯国际股东大会召开前夕,一直平衡各方力量的江上舟因癌细胞扩散不幸病逝,控制权之战彻底被搬上台面。

江上舟病逝三天后,在中芯国际股东大会上,大股东大唐电信投下了关键性的反对票,把CEO王宁国投出局。中芯国际一度停牌。

王宁国的意外落选,让矛盾不断激化。随后,王宁国、杨士宁提交辞呈,从华虹NEC空降的邱慈云出任中芯国际执行董事兼CEO。这场股东控制权和人士乱战才算暂时划上一个句号。

“管理层的精力都用到别处去了,按照现在的技术,中芯国际欠国家太多了。”前述人士评价。

上任的邱慈云确实不负众望。在职6年里,中芯国际顺利扭亏为盈,无论是销售额还是股票市值都成倍增长,交出了一张漂亮的财务报表。

然而,邱慈云忽略了一点,国家还是要求中芯国际做出先进工艺。而此时中芯国际在先进工艺的赛道上已与台积电拉开距离。2015年,中芯国际才开始量产28nm工艺,台积电早在2011年就在28nm工艺上实现营收。

图/视觉中国

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投资基金(大基金)入主中芯国际。2017年,邱慈云因个人原因辞职,大陆背景的赵海军出任公司新任CEO,主要负责成熟工艺;同年,前台积电资深研发处长梁孟松空降担任联合CEO,负责带领中芯国际朝14nm以下工艺冲刺。中芯国际自此开启双CEO模式,并在前沿工艺上下注追赶。

梁孟松加盟后,中芯国际的确很快出了成果。2018年14nm工艺就成功进入客户导入阶段。14nm量产后,现在中芯国际还在发展N+1、N+2项目,虽然没有点明是哪种工艺,但实际上是直追台积电7nm工艺。

一位行业人士认为,中芯国际之所以给出N+1、N+2说法,是为了既给市场释放信心,又给自己留了后路。他分析说,从20nm开始,台积电、三星等企业所说的10nm、7nm和5nm,其实已经与原来含义不同,它不再是完全的物理尺寸,而是相对于芯片性能、功耗来命名。“中芯国际的N+1、N+2, 如果做出来不如台积电的7nm,N也可以是9nm或者9.5nm,这就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说法。”

整理/唐煜 制图/张哲

“残缺”的国际化企业

中芯国际的目标是要做一家全球性的半导体公司,但只有钱和技术远远不够,如果人才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没有跟上,将是一家残缺的企业。

过去20年,中芯国际经历了各方利益角逐和CEO的频繁更迭,这种动荡不仅拖累了中芯国际的技术进程,更导致内部无法形成人心的凝聚力。

人才流失率是一个直观的表现。中芯国际《2018年社会责任管理报告》披露,当年公司的员工流失率达到22%,大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3倍,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工厂员工流失率分别占52.2%、25.7%。11.7%。

反观台积电,员工的流失率相当低,2019年仅为4.8%。根据台积电披露的数据,2015年至2019年5年内,员工主动离职率最高不超过5%,最低仅有4.1%。

作为行业老大,台积电拿走了行业里60%-70%的利润,自然也比中芯国际更敢在人才上花钱。像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生存压力大,势必有不少员工会被高房价劝退。但一位产业界人士指出,薪资待遇低只是部分原因,中芯国际内部管理混乱才是主要的症结所在。

他透露,杨士宁离开之后,曾有一名台湾高管加盟,对工程师的态度很是粗暴。2017年空降的梁孟松虽然是技术大拿,但缺乏管理经验,也没有给予团队员工足够的尊重,导致一大批人纷纷离开。

“工程师并不会因为别的地方多给10%的钱就跳槽,第一还是看工作开不开心,第二能不能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感,老板能不能给予空间让他们去做喜欢的事。“上述人士称,”如果团队每天冲锋陷阵,而老板一天到晚就知道一通臭骂,这样的企业大家能待下去吗?”

但欧美企业对管理文化高度重视。这位人士曾在一家美国芯片安公司担任中层。他说,要是高管辱骂员工,可能马上就被开除。

他还举例说,前东家有一条安全规则,要求所有人上楼都必须扶着把手,如果看到有人没有遵守,就算是老板,任何员工都可以提醒他。这个细节既显示一种平等,也显示出一种规范化管理。

“中芯国际既不是一个完全商业化运作的民营企业,也不是国企,但很多东西又是以体制内的方式去操作,可以说是一个‘四不像’。”赵梓说,这一特殊的基因也决定这家公司内部残留很多不良的管理作风,管理也不够人性化。

半导体制造是一个人才密集型产业,本来芯片人才就供不应求,如果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中芯国际该用什么挽留人才呢?中芯国际的前员工、生意合作伙伴均对AI财经社提到,中芯国际内部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图/视觉中国

另外,过去两年,中芯国际两位联席CEO不合、有离职之意的传闻也令外界担心这家公司管理层的稳定性。2018年中芯国际CEO梁孟松曾被曝出欲另起炉灶加入由原台积电筹建的代工企业,2019年,赵海军也被传已递交辞呈,将加盟紫光展锐。虽然中芯国际官方否认了这则传闻,但这似乎也并不能真正打消外界的疑虑和猜测。

顶着光环上市只是第一步,如果中芯国际内部管理文化不改,无法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而如果人才缺失,技术的追赶和积累更是困难重重。

当然,把当下所有的问题全部归于中芯国际,显然也是不公平的。作为国内芯片代工的领头羊,中芯国际承担了国家产业发展的责任。国内12英寸晶圆厂、国内最先进的工艺、大部分国产材料和设备的验证都是中芯国际完成的。

未来的中芯国际如何定位,又将以什么在国际市场上立足?这些答案,还有待解开。

(文中赵梓、王鹤均为化名)


2020年7月21日

企业动态